蟑螂或稱蜚蠊,俗稱茶婆子、偷油婆、貨郎、灶螞子等,在昆蟲中,是古老的種類之一,遠在3500年前,就在地球上生活了。早前發(fā)源于非洲大陸,以后逐步擴散,現(xiàn)已遍布全世界,成為當今重要的城市害蟲。 蟑螂身體扁平,適于縫隙中爬行。而住家蟑螂在夜間外出活動,日間藏匿于墻壁之縫隙、門框縫、家具內(nèi)、浴室的隱暗處、紙板、暖氣管線、動物房、水族箱下、地下室、電器、瓦斯桶、流理臺、排水管、糞池、垃圾堆等處。它們到處竄行覓食,不但污染了食物,還會傳播病原。常見的蟑螂有德國蟑螂(1~2公分)、美洲蟑螂(3~4公分)、澳洲蟑螂(2~3公分)、棕色蟑螂(2~3公分)、花斑蟑螂(約2公分)、潛伏蟑螂、灰色蟑螂等七種,蟑螂生活史:卵(卵鞘)→若蟲→成蟲。一顆蟑螂卵鞘中,依種類不同,可能藏有16~44只蟑螂寶寶。大多數(shù)的蟑螂是爬行性的昆蟲,只有在它受驚擾或長距離移動,或雄蟑螂追求雌蟑螂時才會飛行。 蟑螂屬昆蟲綱蜚蠊目,已知種類達5000余種,有家棲和野棲兩類。 我國常見的蟑螂有:德國小蠊、美洲大蠊、澳洲大蠊、褐斑大蠊、黑胸大蠊、日本大蠊、廣紋小蠊、淡赤褐大蠊。 蟑螂可攜帶多種致病的細菌、病毒、原蟲、真菌以及寄生蠕蟲的卵,并可作為多種蠕蟲的中間宿主。目前已證明蟑螂可攜帶40多種對脊椎動物致病的細菌,如:傳染鼠疫的鼠疫桿菌、傳染痢疾的志賀氏痢疾桿菌、傳染小兒腹瀉的志賀氏副痢疾桿菌、引起泌尿生殖道和腸道感染的大腸桿菌、傳播腸道病和胃炎的多種沙門氏菌等。此外,蟑螂尚可感染導致亞洲霍亂、肺炎、白喉、鼻疽、炭疽、以及結核等病的細菌。 蟑螂的生態(tài)習性是適應性強,繁殖力強。蟑螂是漸變態(tài)昆蟲,生活史包括卵、若蟲或成蟲三個時期。 蟑螂喜歡選擇溫暖、潮濕、食物豐富和多縫隙的場所棲居,為雜食性昆蟲食物種類廣泛,尤其喜食香、甜、油的食品; 蟑螂主要有主動擴散和被動擴散兩種方式:主動擴散——爬行或滑翔而散布到不同的場所;被動擴散——主要以交通工具為載體散布到世界各地。 一、蟑螂防制方法 (1)物理方法防治 蟑螂物理防治方法簡單,常用的方法有:粘捕,用一塊粘紙,中央放一塊蟑螂喜食的誘餌,引誘蟑螂進入取食而被粘住。燙殺,在蟑螂棲息的縫隙和角落,灌入開水,燙死藏在其中的蟑螂和卵鞘。誘捕,在一玻璃瓶中放入少量誘餌,如面包屑、紅糖之類的香甜食品,晚上放在蟑螂經(jīng)常活動的場所,引誘蟑螂入瓶。 (2)化學藥物防治 滅蟑螂藥物與應用:滅蟑螂的化學藥物很多,菊酯類藥物對殺滅蟑螂有,并有持效長久的特點,可作為可以選擇]藥物。 滅蟑螂藥物應用的基本方法有:投毒餌,主要用于無沖洗水浸、不潮濕和食源較少的環(huán)境。藥筆封涂,主要用于環(huán)境干燥、食源豐富、蟑螂較多和不影響觀瞻的環(huán)境。滯留噴灑,用于潮濕無法投毒餌和藥筆封涂的環(huán)境,如下水道、化糞池、廚房、洗滌間等。煙熏,主要用于下水道、化糞池和垃圾槽等和其他可密閉的環(huán)境。 (3)環(huán)境治理防治 雜、亂、破、臟的環(huán)境,可為蟑螂提供棲息場所和豐富食源,利于其生存繁殖。進行蟑螂防治,首先要搞好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,人人動手,清潔環(huán)境,清理廢雜物,清理蟑螂卵鞘,堵塞縫隙,減少蟑螂棲息場所,住家內(nèi)外避免堆積雜物如舊家具、廢棄建材等,戶外垃圾必須密封加蓋,并盡速清運,經(jīng)常疏通排水溝,化糞池加蓋,并定期清理,并請專業(yè)的消殺公司定期滅蟲。